首页 > 都市言情 > 重回六零开网店,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> 第90章 原生态治理路径

第90章 原生态治理路径(1/2)

目录

“连名字都不敢提,说到底,他们怕群众知道制度是从基层自个儿做起来的。”张玉英冷声说。

祠堂会议立刻召开,大家情绪激烈,但陈鹏飞依旧冷静。

“先不喊口号,先谈谈他们的真实目的。”他敲了敲桌面,“这次不是收编,是‘拼图’。”

“他们要的是数据,是填材料时能亮出来的‘智慧治理成果’,不是咱制度本身。”

“对他们来说,咱这三年,是一块拼图。”

“但对我们来说,是根。”

“拼图可以被拿走换别的,根——谁敢拔?”

这句话,把整个会议敲醒了。

于是,陈鹏飞亲自带队,带上蜂窝制度归档硬盘、签字录像、共议笔录,直奔省里召开闭门会。

会议桌上,省农业数字化办的副主任开门见山:

“你们的模式很好,我们不是不支持,我们是想把你们这套操作——整合、抽象、推广,让全省都跑在同一张图谱上。你们也能成为标准制定者之一。”

陈鹏飞一听,笑了。

“那您知道,我们有多少条制度,是从失败里滚出来的?”

“您知道我们第一次制度崩盘,是哪一天、哪个流程、哪个村民站起来拍的桌子?”

副主任顿时语塞。

陈鹏飞缓缓摊开一份纸,上面写着:

蜂窝制度三年失败修复分布图

标红部分:被群众推翻后二次立项的制度

标绿部分:制度参与率达90%以上但曾被叫停修复

最下方一句话是:

“这不是数据,是争议的痕迹,是规矩的血肉。”

“您要是能把这些也纳入进你们的一体化系统,我欢迎你们整合。”

“可如果你们只想要一份没争议、好看、能PPT播放的数据图谱——对不起,我们蜂窝制度,不能为你们政绩做嫁衣。”

现场沉默半分钟。

副主任尴尬一笑:“陈书记,不至于说得这么……”

陈鹏飞抬手打断:“不叫书记。我现在就是陈家村制度持有者之一。”

“我不代表政府,我代表这个制度里签过名、贴过账、被批评过、被反驳过的一千多个村民。”

“我们不是来接受表彰,我们是来保住命根子的。”

这番话震得现场没人接话。

会议结束后,蜂窝平台主动发布公告:

《制度非可集成组件声明》

内容简洁直接:

“蜂窝制度允许合作,不允许改名;欢迎引用,不接受拼接;我们不是谁的平台模块,我们是自己的生活工具。”

全网评论瞬间爆炸:

“什么叫种地人的骨气,这就是了。”

“说得太好了,制度不是模块,制度是村民用血汗调出来的调料,你怎么能拎去炒别人家的菜?”

“陈家村太刚了!这才是互联网时代最硬的软实力。”

一周后,省里修改原文件,将蜂窝制度列为“独立接入体系”,并附加说明:

“原样保留其命名权、内容独立性、修复演化自由。”

蜂窝赢了。

不是靠对抗,而是靠制度自己走出来的“不可替代性”。

回到村里那天,陈鹏飞把打印好的新版文件挂在制度墙上,拍了拍张浩肩膀: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