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开店(1/2)
第122章开店
一周后,首都大学正式发布了开除高玉娟和赵甜的决定,同时发布的还有一则撤销贾务仁副校长职务的通知。
其实之前高玉娟和赵甜一直没来上课,还有贾务仁疑似被带走的调查的事情,早在学校里面传得纷纷扬扬了。只不过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,只能捕风捉影地胡乱猜测。
像是高玉娟,有的人结合她之前经常晚上从外面回来,就猜测她是不是谈对象什么的了。
这个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,这年头,也有一些脑子不清楚的,为了家里或者结婚什么的不读书的。
至于赵甜,虽然她自己是极力掩饰的,但其实也还是有一些人看出来了,她家里条件不好的,可能因此而中途辍学了?虽然这个理由挺扯的,毕竟这时候读大学是有补贴的,读完大学还能分配工作,按理一般人就算是砸锅卖铁也会咬牙读完的。
但还是那句话,脑子不清楚的人也是有的。
特别说赵甜那个宿舍的氛围,其他人多多少少也是听说了的,条件不好的人在这么个宿舍里生活,压力可想而知。
但是学校发布文件后,大家才知道他们这猜的还是太保守了啊!
赵甜居然是推江絮下楼的凶手,而高玉娟则是那个幕后买凶的人!
别说其他人难以置信,就算是高玉娟和赵甜的同班同学,都不敢相信!
尤其是江絮他们班的同学。
赵甜还能说是家里条件不好,为了金钱和虚荣心铤而走险,但是高玉娟到底是为什么?
虽说她和江絮关系不怎么好,但其实从来都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,就算是有一点龃龉,哪里就至于要人性命了?
这么说真是一点不夸张的,当时江絮月份那么大了,就那么从楼梯上摔下来,一尸两命都是有可能的。
没出什么事,纯粹是江絮运气好罢了。
可以说,这个文件一出来,整个首都大学简直是一片哗然,难以想象,这样的恶魔居然就在他们身边。
因为这个事情太过炸裂,毕竟这严格来说就是故意杀人了啊,学生们一时间群情激愤,沸沸扬扬,相对的,贾务仁被撤职的事情反倒是没那么多人关注,顶多也就是议论一句,这种随随便便给学生扣帽子的人活该被撤职。
大家都以为贾务仁被撤职是因为开除江絮的事,只有少数师生知道,他撤职其实更多的是因为他牵扯进了某些事件。
虽然最后经过调查,他并不清楚孙成龙的身份,也没有牵涉进他们的破坏行动,但是他被孙成龙这些人渗透利用是事实,只是撤职已经算是从轻发落了。
像是高玉娟和赵甜,不但被学校开除,更是要被执法机关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,尤其是高玉娟,不但涉及□□,还牵涉进了孙成龙的事情里,未来余生怕是都要在监狱里度过了。
让江絮想象不到的是,高玉娟被抓后居然还跟执法人员提出要见她,江絮自觉跟她不熟,对她阴暗的想法更是丝毫不感兴趣,直接拒绝了。
年终将至,她可是很忙的,又要顾着首都军区的物资和家里的小店的物资,又要复习准备考试,还要养娃,可没什么空余时间可以分给这些不知所谓的人。
至于时过境迁还要暗戳戳联合高玉娟报复自己的张又琴,还有她那个前夫的侄子孙成龙什么的,江絮只知道,这些人最后都受到了应有的制裁,其他的她也就不关心了。
转眼到了年底,这时候就能看出来,政策真是不一样了,这大街上买卖年货的都多了。
这时候江絮也放寒假了,正好跟项春兰一起倒腾年货。
这火车来来去去的也麻烦,项春兰和江安国虽然惦记家里,但是想着回去过年的话,去是一趟,回来又是一趟,好几天都在路上挤,真的是累的慌。再说孩子还小呢,这舟车劳顿的,万一给孩子折腾病了,那就更犯不着了。所以老两口商量了下,今年过年就不回去了,让两个儿子自己看着办。
江柏那边收到信儿,跟蔡文丽两个人一合计,干脆也决定就留在省城过年,他们现在在省城也挺习惯了。
于是小堰大队那边就剩了江柳一家三口。
是的,一家三口。
于盼弟比江絮还早两个月生的,生的也是个男娃。要是前些年,一举得男,这肯定是能让于盼弟乐开花的。
但是现在她想法还真是不一样,甚至暗暗觉得,生个闺女其实更好,没见她家公公婆婆都去首都生活了吗?靠的是谁,靠的都是闺女啊!
于盼弟觉得自己和江柳两个人这辈子想要混到首都去是做不到了,但是孩子还是可以指望一下的。
因为江絮的关系,她莫名觉得闺女更有希望一点。
当然,儿子也还行啦。
毕竟是盼了这么多年才盼来的孩子,她也是很稀罕的。
家里其他人都不回村里过年,江柳和于盼弟倒是也能理解,索性孩子也不小了,江柳自己又是供销社的,俩人操持年货倒是也没什么问题。
不管是在村里的江柳,还是在省城的江柏,或者是在首都的江絮,这阵子真是都忙忙碌碌地准备年货。
果蔬肉食的家里就有,但是其他的东西,像是过年必备的糖果瓜子点心啦,还有每个人的过年新衣啦,肯定都要出去买的。偏偏这段时间家里的果蔬生鲜小店也是生意最好的时候,江絮忙得脚不沾地,干脆就把杜英杰和郑天和喊过来帮忙。
反正他俩是首都本地的,家里人多也不用帮着干活,倒是挺闲的。
而且杜英杰不是也想弄个果蔬店嘛,正好让他过来帮忙积累经验的。
还别说,江絮一提,这俩人就屁颠屁颠地过来了,甚至是在帮忙卖了三天货后,原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郑天和都有点心动了。
他们都是大学生,每天随便算一下就能算出来这个小小的果蔬的利润。
虽然说江絮这个店现在还是挂靠在军区食品站的,但是江絮也说了,估计开年后政策确定下来就可以从食品站剥离了,那么到时候这店可就是江絮私人的了。
这可是平常每天二三十元,过年期间高达上百元的利润啊!
要知道,他们爹妈都是国营工厂的老工人了,每个月的工资也还不到一百元呢,这么个小店利润居然比他们全家人的收入都还要高。
俩人震惊之余,更是坚定了跟着江絮做买卖的想法。
甚至俩人合计了一下,发现家里人可能都不会支持他们做买卖的想法,毕竟这年头大家还是认为稳定的工作才是正经,做买卖的,那都是没有正经工作的盲流,或者是下乡回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的知青,为了分担风险和责任,俩人干脆决定合伙,不跟家里人说,自己私底下先把店给开起来。
江絮说了,可以借一点“启动资金”给他们。
其实也不用太多资金的,就是租个小门脸,弄些竹筐什么的,他们钱少,货架就不弄了,加上进货的成本,满打满算,应该百来块钱就能给小店开起来了。
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平时要上学,如果不跟家里说的话,就没人帮着看店了。
关于这个问题江絮倒是没说什么,任凭他们在那儿抓耳挠腮,因为江絮觉得,他俩既然想把店开在自己的熟悉的那一片,开的又是果蔬店,开店的时候家里可能不知道,可店开起来以后,家里怎么可能会不知道?
到时候眼看店都开起来了,家里人还不得帮着解决看店的问题?
据她了解,他们两家家里老人年纪都不算大,正好都退休在家闲着没事干,这不就是现成的看店主力吗?这年头的人都勤劳,可不会说退休了就要待在家里不干活,看个小店,不费什么力气,还能跟街坊邻居唠唠嗑,相信老人家很快就会爱上这个工作的。
当然,这个事情年前肯定是来不及了的。
虽说年前来不及,但是杜英杰和郑天和一腔干事的热情,商量好以后,当天回家就开始打听附近有没有合适的屋子了。
江絮没管他们,她忙着呢。
陪着项春兰买了两天年货,结果项鸿云就找上门了,好说歹说让她帮忙给军区战士们再弄点过年的鸡鸭鱼肉,然后还非常厚脸皮的给宁省军区带了口信儿,那边也是跟江絮讨要物资的。
然后这天下午,她还收到了宁省百货大楼那位伍兴发经理的电报,得,也是跟她讨要物资的。
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打听的住址。
江絮想了想,干脆直接去首都郊区的一个村子里租了个仓库。
这个地方是她之前就看好的,这个村子临着进首都的交通要道,村里土地还不少,最主要的是,正好有一片空房子临着马路。这些房子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,都破败得不行,前些年据说是当牛棚给下放人员住过,现在都空了下来。
住人的话其实是有点勉强的,条件太差了,但是用来当仓库却是可以的,尤其是她所谓的仓库,其实就是物资的临时中转站,这个地方靠着大马路,但是离村子的住户又有一定距离,对江絮来说是非常合适的。
江絮之前跟村干部就接触过了,有人想要租这么块破地方,村里自然是巴不得,前面江絮打听了一直没过来,村干部还以为她是嫌弃租金要得太高呢,所以这回江絮过来,村里倒是一点没有为难,甚至还给租金减少了十元钱。
江絮事先写好了租赁合同,这时候的人还不习惯签合同,顶多就是写个字据按个手印就完事儿了,江絮拿出合同来,他们不明觉厉,但是也很快就签了。
总归字还是认得的,江絮这合同也没写得太复杂,他们看着跟字据差不多,自然没有异议。
江絮当场就付了一年的租金,在场的几个村干部顿时喜笑颜开,这能不高兴吗,正好快过年了,这多了一笔租金的收入,村里每户就能多分几块钱呢。
皆大欢喜。
租下仓库后,江絮直接让项鸿云从部队拉了一队战士过来,花了一天时间,给仓库简单修整清理了下。然后,她又花了几天时间,陆陆续续地把蚂蚁空间仓库里面的东西投放到这个临时中转仓库里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