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类型 > 林如海咸鱼摆烂日常[红楼] > 五十五章

五十五章(1/2)

目录

五十五章

五十五章,“翰林院混吃等死日常”

若是能外任,林如海自然想的,不过他一想到如果贾敏真的有了身孕,当下还是在京中最好。

林如海还没来得及答话,苏哲就严肃道:“消了这个念头,前儿你才在翰林院当值多久,吏部必定要你补缺。”

肯定走不了,圣旨一到,林如海就算不情愿,还不是乖乖往京中来。

林如海笑道:“自然要在京中当值几年。”

苏哲见他还是口到心不到的四处打量,邀请林如海:“我这宅子还不错吧关键是离着宫里近,周边也有几家同僚,你要不要搬到附近,今后咱也好串门。”

林如海见他这么热心,故意问:“苏兄就不怕旁人弹劾我们私下串联结党。”

苏哲却很无所谓:“怕那些作甚,我们二人本是同窗好友,就是圣上那边都过了明路,装模作样避嫌作甚。”

这两人的关系朝中好些人心知肚明,一个地方一个书院的出来,装模作样反而落下刻意,同窗之谊,历来为清流推崇,毕竟好些人就靠这样的关系结党提携。

那些起先没什么交情的都要上赶着攀同窗或是同乡,若真要弹劾林如海和苏哲,朝中大部分人都跑不了。

林如海摇头,“多谢苏兄相邀,旧宅我住惯了,那边宽敞。”

苏哲原本想说让林如海下回带着弟妹一起过来串门,但想到黄氏现在又是身怀六甲,有所不便,话到嘴边又咽下去。

过了一会儿,乳母把苏哲的儿子抱出来玩,现下已经三岁上,会喊人行礼,板正文静,不像是贾琏那么闹腾话多。

林如海看见孩子,回身把礼物中的一个小匣子拿出来,责备苏哲:“你这个做父亲的也不给我引荐一二,若是乳母不把人抱出来,我都差点忘记了。”

说着把匣子亲自交给乳母,里面是贾敏亲自预备的一套黄金镯子和长命锁,给小孩子戴着又能辟邪,又吉利。

乳母领着哥儿上前谢礼,好像小大人一样,谢过之后,就带着孩子先告退。

林如海问苏哲:“他年纪虽小,倒是有模有样,取名吗”

苏哲摇摇头,给林如海的茶盏添了点水。

“还没取名儿,怕养不住,等再大点,开蒙取。”

看这个年纪,也要开蒙了。

苏哲当下养了一个儿子,好像完成了家里的某种任务,感觉轻松很多。但另一方面,每日在宫里当差,规规矩矩的行事,日子叠着日子过,总觉得浑浑噩噩。

苏哲和林如海简单讲了讲当下京中的局势,还有翰林院的情况。林如海那一批的进士几乎都放了外任。

原先三年期满以后,状元张豪和榜眼陆友原本是留在翰林院继续当差,在去年有了缺,两人一前一后谋到知州外任。

一般庶吉士从翰林出去外任,多谋到七八品的县官,若能谋到一个六品都很有能耐,他们二人多留一年,就能谋到知州,着实有几分本事,还有一点就是二人都年岁不小,兴许有朝廷的意思在。

林如海辞别苏哲回到家中,凳子都还没坐热乎,吏部那边的任命就送上门,派给他仍旧是编修一职,林如海却没什么意外,这是最好的安排,一切如常。

林如海换上翰林青衫,和几年前一样去翰林院当差,还是那道宫门,还是朱红的墙,一样的景致,叫人分不清今夕是何年。

贾敏那边仍不肯请大夫来看诊,只说再等等。

林如海心里存着事,时常走神,万幸他业务熟悉,才没出纰漏。

新换上的侍讲大人忽然进来,把一摞折子放在书案上,直接招呼年龄最小的林如海:“林编修,今日圣上在议事厅,这几封折子你送去。”

回乡守孝五六载,归来之后,林如海还是翰林院年纪最小的翰林。人就这样的,多长几岁年纪,就免不得要把年岁小,面皮嫩的林如海当孩子看。

林如海起身,从善如流:“是。”

一路捧着四份折子,还走那条回廊,往六部尚书时常商量过家大事互相争吵的议事厅去。

林如海才转过去露了个头,老远就见掌事公公笑眯眯招手:“哎呀,林小探花,快进去。”

这既是先前去江南顺路传旨的公公,原先是个很随意的名字,现在混出模样,宫里人都尊称一声李公公。

林如海颔首谢过他的招呼,迈过第一道门槛。

“微臣林如海,奉命送……”

这时又有个掌事的公公出来,挥着拂尘笑道:“林小探花,放着,放着!”

林如海下巴一僵,这一位是圣上身边的大公公,看来今日圣上也在,怪不得翰林院又推他出来送折子。

深深无力,看来以后自己肯定是公认的跑腿常客。

掌事公公把那几分折子接过去,林如海进到议事厅里,圣上坐在主位上,冲着他招手,岁月留下痕迹,皇帝陛下比五六年前老了很多,脸上的松垮的皱纹在微笑之时,平添慈祥。

“过来让朕瞧瞧,这几年还真长高不少,样貌没变,朕瞧着你,好像是回到几年前,那时候程大人和房大人都还在。”

圣上看着年轻挺拔的林如海,深感岁月不饶人,想到原先自己用着很得力的老臣,想到朝堂之上的物是人非,大为感慨。

林如海面圣行礼,身形颀长,风度翩翩,圣上看着赏心悦目,把里面几个大臣指给他看。

“这几个大人,除了黄尚书你认识,其余的大人怕是不熟吧”

林如海绷着身子,微笑道:“微臣离京多年,回来当值不足十日,各样事务尚不熟悉,还未见过几位大人。”

“这是户部尚书王起,这是兵部尚书何萧,这一位吏部史进尚书,这一位工部尚书赵州,这是刑部尚书钟愈。”

圣上亲自引荐,落到旁人身上真是天大的脸面,只有林如海,一面恭谨与各位大人见礼,一面在心底叹气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