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一章(2/2)
贾赦不好说,自己小时候十二三岁时还被这位义忠王打过一回,只希望他贵人多忘事,忘记这件事,反正那时候京中不少王孙公子都被义忠王打过,自己并没有上赶着得罪他。
林如海不知其中关节,只能劝贾赦:“倒也不必如此,你若过于疏远,当心真的生了嫌隙,他终归是圣上胞弟。”
贾赦这才说出实情:“他下了帖子请我们去园子赏春,明日的事。”
林如海就更不懂了,只是寻常交道,贾赦就更不必在意,又道:“吃喝而已,兄长不必忧心,不知该说什么,埋头苦吃就是。”
林如海不太担心贾赦,只因为荣国府手上没有兵权,就算义忠王想要造反,肯定看不上荣国府,京城里还有什么南安王,忠顺郡王,暂时轮不到荣国府。
贾赦见妹夫一说,自己就没那么紧张了,又把自己来的另一件事嘱咐林如海。
“不说那个,家里母亲找到几个能用的婆子,这次叫我一起带来,刚刚进门时管家领走了,一会儿让妹妹看看。”
这些婆子多半是贾母精心挑选专门伺候贾敏产育一事的。
林如海点头,贾赦见事情交代到,擡步就走。
林如海留了一回,“这一走,她醒来又要怪我。”
贾赦还是走了,贾敏这回午觉起来,倒是没怪谁,就是觉着饿得慌,厨房那边弄了·点牛奶粳米粥吃下去才舒服。
过了两日,林如海散朝回来,遇到贾赦贴身小厮上门,就在门房那边候着,见林家姑老爷一来,赶紧上前。
“姑老爷,我们大爷说,没什么大事,让姑老爷不要担心。”
要不是他来,林如海都忘记贾赦被义忠王请走,他近来一颗心不是扑在编撰目录,就是家中的贾敏身上,根本想不起贾赦。
林如海点头:“知道了。”
那随从见天还没黑透,话也带到,趁着天还没黑,提着一盏羊角灯笼,顶着春风回去。
春日暖暖,荼蘼开尽,今年的会试很顺利,先前闹出的泄题一事现下已经再无人提及,多半都在议论今年的状元抛弃糟糠一事,又听说圣上给义忠王指了一门亲,是个小官家的女儿,长得俊俏,义忠王非要迎娶,太后娘娘拗不过,只能答应。
京中事情一茬接着一茬,马上就入夏。
林家上下的心也随着入夏焦躁不安,林家几代单传,子息太薄,孩子对阖家上下都有重要的意义。
林家几代的家生子们,甚至比林如海和贾敏这两位当事人还躁动不安。
六月初一的傍晚,贾敏平安把孩子生下来,随着婴儿一声响亮的啼哭,林家的下人们在心里念了一声佛。
“恭喜奶奶,是个哥儿!”
产婆的声音脆生生的,这回她肯定少不了赏钱,林家单传几代,头一胎就生了哥儿,肯定重重有赏,她回去贾母那边,还能拿一头。
外面的嬷嬷着急忙慌跑出去报喜:“大爷,咱们奶奶添了个哥儿,一回儿就抱出来!”
因为什么产房的各样规矩,林如海被那些搞各样仪式祈福的嬷嬷赶到的院子外面,忽而听见消息,腿下发软,赶紧扶着柱子立住。
顶着一头的汗,沉声道:“不必抱出来看,快回去照顾你们奶奶,一会儿有赏。”
那嬷嬷赶紧回去,院子内外的小丫头交头接耳,满脸欢欣,反而显得兴致不高的林如海格格不入。
常安进来,见林如海仍旧站在廊下发呆,试探着问:“大爷,去给老太太道喜吗”
林如海点头:“去。”
常安又问:“爷,您有心事”
林如海叹了一口气,此刻究竟是怎样的心情,前世他求一个儿子求了多少年,看见旁人家的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,只能尽力宽解。临终之前遗憾没有人托付家业,只能依仗荣国府照顾黛玉。
现在他有孩子了,这个孩子不是黛玉,他心里是高兴而欣喜的,又充满遗憾,对前世,对先去的父母,一时间胸膛之中被挤得满胀,根本说不清楚,道不明。
夕阳斜坠,西面的天上烧红的晚霞金光灿灿,夏日炙热不散,鸣蝉叽叽喳喳,叫得人恍惚,林如海眼前浮现起父亲和母亲的音容笑貌,忽而前世黛玉幼时的面容却影影绰绰,朦朦胧胧。
他是父亲,却记不起黛玉出生时是什么模样,何种情形,只有个模糊的印象,有人来报信,说太太添了一个姐儿。
他似乎还遗憾来着,可惜不是个哥儿。
林如海记得最清楚的只有女儿躺在潇湘馆的床上,外面凄风冷雨,形容枯竭,孤独悲凉的死去。
林如海收回心神,垂睫道:“只是想到父亲母亲不得见,有些难受,你们不许告诉你们奶奶,我高兴的,太高兴了,笑不出来。”
说到此事,常安这等家生仆人也跟着伤感,大爷现在瞧着官场顺利,除了奶奶和今日的哥儿,已经没有家人了,世间唯有哥儿与他血脉相连。
常安虽是几代林家的家生奴婢,但上面奶奶和祖父都在,父母也齐全,大爷的命却也算不得有多好。
家中添丁进口,见主子如此,常安也跟着戚戚然。
“唉,小的知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