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类型 > 林如海咸鱼摆烂日常[红楼] > 第九十八章

第九十八章(1/2)

目录

第九十八章

第九十八章,“日子马上到头”

听见林璋又开始说没着落的话,贾敏又气又笑,往儿子脑门上拍一掌,嗔怪道:“什么叫我们进京述职,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你小小年纪,当了多大的官儿,出去可不许胡说。”

林璋小模样像是他操心了什么大事,真说出去肯定会有人说他轻狂,就算要进京述职,也要等到明年,而且林如海私下与贾敏说过,没准儿朝廷就不让他回去了。

林璋十分老成的抱着手瓮声瓮气,点头:“知道了。”

儿子肯定是想京城里面的贾琏他们了,小时候一处长大一处玩,老二没多少记忆,林璋却记得清清楚楚。

贾敏又摸摸儿子的脑瓜,就算在荣国府,儿子和几位表兄相处的好,所以要为贾珠操心媳妇账,可是二哥二嫂怎么会让外甥算账,前儿贾敏插手家里的事情,背地里被人念叨的不得。

贾珠开春四月成婚,贾敏打算趁着冬日往京城送年货把预备的贺礼送去。

原本以为要先给贾瑚送,世事难料。

随着贾珠婚事渐渐近,崔氏忙着给侄子操持,看见二房那边一派喜气洋洋,崔氏心里却在滴血,贾瑚送出去将近两年,明明就在城郊,却无音讯,半张纸都不曾寄回来。

自己养大的儿子,她怎舍得,偷偷让人去看过好几回,只说那个地方日常有炊烟袅袅,有一次还能看见紫气升腾,像是福泽之地,让奶奶不要担忧。

要说大房也是不顺,贾赦的通房上个月添了一个姐儿,可惜养了六天就咽气,没立住,那孩子不算成人,家里只当没这件事。

贾珠娶的这一家国子监祭酒,家里清贵,嫁妆不算多,不过老二家那边不会平白说自己不好,嘴碎的婆子没吭气,大房崔氏管得住。

珠儿这个媳妇家,就连崔氏也觉得好呢!

崔氏正伤怀,外面有婆子进来说:“大奶奶,两位爷到京城了!”

原来是崔氏的两个兄长到了,他们也是读书多年,但是运气和才学都不如林如海和贾敬这些人,不过现在都过了不惑之年,前回中举,早早进京赶考。

贾赦知道这个消息,赶回来却没有见到人,原来崔氏已经把人安排好,并没有在荣国府下榻,这二人是崔氏的兄弟,虽是庶出弟弟,加色也觉得不可怠慢,又对崔氏道:“这样更好,家里有喜事,一起做客吃酒。”

崔氏依旧是懒懒的,只说他们还有大儒要拜见,等安顿好还要给贾母请安,贾赦想到这几日家中忙乱,方才罢了。

贾赦不解,又问崔氏:“明年才考,他们这么早就进京来,可有落脚处”

崔氏兴致不高,敷衍答到:“说是林妹夫引荐了一个读书的去处,专门过来预备的,住处已经有,大爷不用操心。”

贾赦知道妻子这几日看见贾珠婚期将近,心里不舒服,便随着崔氏安排,要是把人安置自爱荣国府,崔氏又该担心自己把人带坏,讪讪笑了:“妹夫办事妥当,若她们能中,将来对琏儿也好。”

林如海在读书一事上有点人脉,去岁崔氏两个兄长去江南游学,几人见过,林如海就帮忙引荐了一位学士,崔氏兄弟上京拜会,只愿指点之后,能得一中。

贾珠成婚的阵势真不小,比先前贾珍成婚还要热闹几倍,旁人要给贾家,王家,史家,三家面子。整整摆出十日酒,轰轰烈烈,花团锦簇,闹到最后,旁人都不知究竟是为着贺新婚,还是为攀权贵。

总之王夫人即得意又满意,在母亲心里,就是什么公主和郡主来,她儿子也配得起,贾珠拿出去,模样相貌,读书学识,在京城公子里都排得上号。

看着这样的排场,王夫人人已经累得瘦了一圈,但心底和灌了蜜水一样甜滋滋的,将来要是嫁元春,也要这么热闹。

宴席散尽,荣国府恢复正常的生活,王夫人开始领着李纨熟悉家里各样事情,李纨比贾珠略大一岁,现在十六,长得清秀,很有少女模样,不是一团孩气。

王夫人看着儿子儿媳,满眼欢喜,儿媳妇一看就是文静模样,很对她眼缘,王夫人叮嘱贾珠道:“你虽娶妻早,但是读书不能丢,进来你挣到功名,你妹妹嫁人,好给她撑腰,就像你舅舅一样。”

贾珠领着儿媳,规规矩矩跪着给母亲磕头道:“孩儿记着父母大恩,必定不辱没祖宗。”

王夫人知道儿子儿媳都年岁小,也没有巴巴等着抱孙子,对贾珠房里丫头管的严,贾珠少年英才名声在外,很顺利就被选进国子监,在老丈人看顾下读书。

家中诸事顺遂,贾珠又得一门好亲,贾政和王夫人早年隔阂日渐弥和,大房二房对上的时候也少,最叫人惊喜的是,王夫人老蚌怀珠,肚子里竟然又有了喜讯!!

背篓里的舅舅,襁褓里的叔叔,这样的事在京城当中多得是,况且王夫人还没老到不能生孩子那个地步。

眼看王夫人又有了喜讯,贾母心里有点自己计较,若这一胎是个儿子,二房那边也得两个儿子,更加稳妥些,若是个姑娘,也该再给贾政正经纳妾,多添儿孙才对。

贾政的年岁,再添姬妾也是应该,偏生老二媳妇没有老大家那个大度,会帮自家大爷正经张罗妾室。

就说迎春的生母,那是正经官家小姐,读过书,实实在在的贵妾,当时老大媳妇擡她进来,就是贾母也要高看媳妇两眼。

有格局,有眼光,挑的人品貌都好,可惜命薄,现在迎春丫头文文静静,读书识字十分聪慧,就是随了生母。

瞧瞧老二家那个姨娘,丫鬟出身,老二媳妇不是知书达理那块料,就算添哥儿姐儿,也不一定能教好。

贾赦那边不缺通房,这几年丫头肚子里养过孩子,要不就是和前面那个一样立不住,要不然就是怀到半路又掉了。

想到被送去和道长修行的贾瑚,老太太心里暗自留下心病,前儿没缘没故,梦见老国公在哭,贾母心慌。

老太太头闷闷的难受,叫来大儿媳妇崔氏:“我瞧着家里喜事多,你预备下来我们娘儿去还愿,老二家不必去,我们两个带着琏哥儿,迎春丫头,元春丫头,还有珠儿家媳妇,一起去清虚观。”

崔氏听说要去道观,心里当然愿意,只是她更想去儿子贾瑚那边的道观看一回。

贾瑚没和道长走的时候,崔氏天天做噩梦,几月下来,差点落下心悸的毛病,贾瑚一走,崔氏不会做梦了,竟是一回都没梦见儿子。她去问贾赦和贾琏,还有迎春丫头,他们也没梦见过一回贾瑚。

有些时候崔氏很是恍惚,她到底有没有养过这个儿子。

看见崔氏脸色不太好,贾母猜出他心思,还安慰她:“都说他没病没灾,你总念着,于他修行不利,真耽搁他,不知哪一年能回,你看那些传奇话本上,修士云游四海,没个踪影,现在咱们还知道他在哪儿,不要怨怼。”

崔氏总不能在贾母跟前摆脸色,马上调整心情,挤出笑脸:“是我让老太太担心,媳妇不懂事了,要不要请东府那边的奶奶们一起去”

贾母板着脸严肃道:“咱们是去还愿,不是去那边热闹,只娘儿几个去,你家老爷也不许去,去了唱戏听曲,惊动仙人。”

去的人少,崔氏也少操点心,反正她从生了贾琏,差点丢命,身上一直不好,这一二年早就不和贾赦同房,不指着挣命再去生孩子,本来还想带着贾赦喜欢的那几个通房去讨个吉利,但老太太发话,除了服侍的丫鬟,暂时就不带了!

崔氏答应下来,转身刚想走,贾母又把她叫住:“珠儿家新媳妇,还有元春丫头,让她们跟你学着点,岁数差不多了。”

贾母说的岁数差不多,指的是贾元春年岁,老太太已经开始物色人家,再教几年,大概就会定下人家,崔氏转念一想,膝下的迎春也是如此。

虽然老二媳妇也能管点家事,贾母心底明镜儿似的,老大媳妇才是可靠人,教出来大家风范,老二媳妇虽然拿得出手,平日应酬出不得大错,但真到大事上,很多行事不顾大局,看得不远,显得小家子气。

几个孩子一处学,免得叫老二家媳妇看出来,贾母看不上她行事做派,没来由又生嫌隙。

崔氏满口答应着,一想到将来迎春出嫁,心头免不得又一阵凄凉,从贾母那边出来默默淌眼泪,好半晌才调整回心绪,叫人把孩子们都找来,手把手教她们办事。

王夫人又怀上孩子的喜讯,贾母也没瞒着女儿,等三个月胎像坐稳,贾敏收到信件时,已经是十月里。

林如海到江南盐务上三年,正好打算回京述职。

二哥家再有喜事,贾敏还是替她高兴的,看过信就和家人们分享这个好消息:“京城来信说,二嫂又有了喜讯,前儿讨媳妇,后添孩子,还真是双喜临门。”

林如海蹙眉掐着手指算日子,再对上一回贾宝玉的生辰,颔首道:“差不多是这个时候。”

林家老二长得快,人也渐渐变得机灵,去年还半天蹦不出一句完整的话,今年突飞猛进,整日叽叽咕咕唠叨个不停,是个开朗的性子。

旁人家的事情后林家老二管不着,马上就想到自己,于是拽着贾敏的裙角:“母亲什么时候再生一个,我就不是最小的了!”

林如海也正在盘算这件事情呢!黛玉年岁比宝玉小一岁多,他盼女儿的日子,就要到头了!

但是听见二儿子拽着贾敏要弟弟,心底一激灵,要是再添一个小子,他的黛玉哪儿去

林如海马上拒绝:“再生一个,让你学着你哥哥”

林家老二林珺掰着软乎乎肉嘟嘟的小胖手:“对,再有个弟弟,我就不是弟弟。”

林如海一个心吊起来,都说小孩子说话最准,他这辈子茍这么久,不想在这个地方出纰漏,岂不是功亏一篑

林如海的脸黑如锅底,瞪起眼睛,神情严肃:“不许说这样的话,要是再生一个,最好是个女儿。”

贾敏原本以为是父子俩磨牙,想不到孩子没生气,林如海竟然自己先发火。林如海素来对两个儿子都是慈父形象,上到读书识字,下至日常琐事,细致入微,整个京城未必都能翻得出比林如海耐心的父亲。

所以贾敏看得出来,林如海十分介意林珺的话,那是真动气了,显然也吓着了孩子,赶紧拦在父子俩中间,笑道:“你和孩子置气作什么还是当爹的。”

林如海方才察觉自己关心则乱,失态了,赶紧垂首找补:“都说孩子说这样的话最准,我怕。”

贾敏却是看得开,也没做什么娇羞模样:“这哪里能强求,若是要有,这些年早就该有了。”

他们夫妻那件事情上还算和谐,自从添了林珺后面就没什么动静,贾敏瞧着身上也不见大毛病,不像是嫂子崔氏,生过两个孩子以后调养许久都补不回来。

不过也说不清,外面瞧着没问题,谁知内里又有什么隐疾。

贾敏膝下已经有两个哥儿,比起早几代林家单传已经好多了,林如海也没有纳妾开枝散叶的心思,贾敏自己也不提,没来由自己找麻烦。

林如海听见贾敏对再有孩子不抱希望,翁生翁气的:“怎么能这样说,你看二哥家不是照样有,老天的安排如何能说清。”

贾敏把同样气鼓鼓的林珺抱出去哄了一回,让丫鬟领走带他出去玩,自己又去忙预备林如海进京述职要带的行礼。

就算收到王夫人有喜的消息,贾敏也没想多添今年的节礼,仍旧和往年一样,不偏不倚。

林璋已经长到八岁,现在算盘已经学到大半的精髓,先前江先生打算盘算术彻底征服了小林璋,后来林如海又托他给林璋启蒙,林璋信服先生,教起来顺心。

况且林璋自来家教好,捣蛋时调皮,但大事和礼节从不出错,每日读书时用功,完成课业认真,余下时候就用来玩耍。

他才从外书房回来,看见林珺矮冬瓜一个,蹲在影壁后面挖土,旁边石头缝隙里的青苔被他扣出来大半。

林璋上前,掰过他的脑袋,看见一张小花脸,委屈的皱成一个小包子,林璋问弟弟:“林墩子,你板着一张脸给谁看,哪个丫鬟婆子惹你了”

听见他哥叫林墩子,孩子就更添一重伤心。

小丫鬟赶紧上前解释,她们可不想当冤大头背锅:“哥儿,我们冤枉,今日家里得信,说是京城里二舅老爷家又要添丁。”

丫头话才说到,林璋张着嘴惊讶道:“珠大哥成婚不久,竟是要添丁了,他们才多大”

反正林璋印象里贾珠还是自己离开京城那个样子,前儿听说贾珠成婚,真是怪怪的,似乎贾珠还是那个比较文静会教他写字的表哥。

丫鬟赶紧说:“错了错了,您听小的说完,是哥儿的二舅母有喜,您二位又要当表兄。”

听完林璋就更加疑惑,把弟弟从地上揪起来,接过丫鬟递过来的两块帕子,给弟弟擦手:“此事如何会吵起来”

一提到这个,林珺眼眶包着泪,眼泪大滴大滴往下掉:“我和母亲说,我也要一个兄弟,让母亲生给我,然后爹爹凶我,他说要妹妹!”

林璋没在场,只听弟弟说,他也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,只能安慰弟弟:“咱们家中有两个儿子,父亲想要妹妹乃是人之常情。”

林珺知道是这个理儿,但是他没被林如海凶过,还是委屈:“我也没说自己不要妹妹,可是爹爹凶我,好凶……哇……”

说着又委屈的嚎起来,林璋哄了会回,带弟弟过去找父亲,林如海服软:“是为父错了,不该凶你,为父只是一时心急。”

林墩子才破涕为笑,大度的摆手:“算了算了,我也要妹妹就是。”

林珺见他装模作样,马上就拿出长兄的架子来教育孩子。

“若是有什么委屈,也该直说,你这样子,将来读书被先生训斥,岂不是要哭出几缸泪”

林小弟哼哼一声,咕咕哝哝:“我知道错了,我以后读书不会让夫子训斥的……”

贾敏这边收拾物件,林如海与下属交代完公务,正打算第二日启程。

这一晚薄暮时分,天上飘着牛毛细雨,又湿又冷,家里各处湿哒哒的,林璋和林珺懒得遛弯消食,贾敏领着两兄弟赶围棋。

玩了一会儿觉着无聊,林璋教弟弟数棋子,贾敏坐在一边,看着两个孩子一大一小,眼底慈爱又欣慰。

林如海悄悄进来,也坐到贾敏身边,想起贾府那边,忽而没头没脑道:“将来那边府上添孩子,不拘男女,肯定要送礼。”

暖暖的烛光投在贾敏面庞上,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,大冷天的,林如海当真不想进京述什么劳什子。

贾敏笑道:“老爷忘记先前,陈家那边想找能送去义忠王府上的厚礼,都求到咱们这边来。”

义忠王府上的一个姬妾走了大运,诞下义忠王当下唯一的后人,各家恭贺,像是莲心夫家这样的商贩,卯劲儿往里扎。

林如海单笑摇头:“礼不是那么好送的。”

若是贾宝玉衔玉而生,自带异象,到时候林家的礼是送多送少

反正林如海是不把那块什么通灵宝玉放在心上的,又道:“小孩家的,送的太好,怕压着了他,况且大哥那边又做如何想法,咱们还是比着旧例来。”

贾敏点头,深以为然。

夫妻俩看着儿子玩到半夜,林珺捧着一把棋子黑黑白白,过来数给他们看。

外面的云板铮铮声刺破寂静的夜,林如海赶紧站起来,问外面:“怎么了”

门房跑过半个院子,心中知道此事非同小可,喘着粗气:“老爷!苏学士……驾鹤西去了!”

苏学士年岁已高,早该有这一天,但是苏学士比前世多活了一年多,林如海想着很有可能是苏哲一直在京城修书,没闹出多少大事,老爷子心顺,所以寿命延长。

贾敏知道老爷子是林如海恩师,出去林家父母,苏学士也是一个很记挂林如海的长辈,前儿还想接着教导林璋,但林璋年纪小被林如海婉拒了。

贾敏当即就说:“我们一起回去。”

当夜让下人们将两个哥儿的衣裳带几套,第二日天还蒙蒙亮,一家人登船上路,飞也似的赶往苏州去给苏学士吊丧。

林如海拜祭过后,看见京城里苏哲家的管家,原来他正好从京城送年货过来,本来想着赶回去京城过年,可是苏学士一走,断然不能成行,一面快马加鞭给苏哲去信,一面留在此处帮忙料理丧事。

林如海见到他,问了一回苏哲的身体,几年前从京城离开时,苏哲头发就白了大半,不知现在如何。

林如海关切道:“你们大爷可还好,今年可有生病”

管家拱手作揖:“托您惦记大爷今年身子无虞,小的出门前两日,家里奶奶又添了个哥儿,回来报喜,不曾想……唉!”

说着,那管家扑簌簌掉下泪。

林如海没想到,苏哲竟是又添了个儿子,膝下四个儿子,旁人见都要羡慕他儿孙满堂,想来身子骨没大碍了。

管家伤心欲绝,林如海把他扶住,安慰道:“先生是喜丧,我在夫子座下的读书多年,他老人家对生死之事十分豁达,若过于悲痛,扰了他老人家清净。”

那管家听林如海一说,收住眼泪,自去忙别的事,帮忙待客,略过不提。

林如海夫妻两从苏家回去林家老宅,林如海告诉贾敏:“你预备几样东西,苏兄又添麟儿,我进京刚好带去。”

贾敏听罢也是一喜,“这是好事,我马上预备。”

林如海又让人把苏哲的管家找来,问他有没有东西要带上京城去,管家千恩万谢,知道林大人忙着赶路,肯定比一般货船行船快,没敢托林如海帮忙。

上一回见面苏家上下忙乱,林如海问的不仔细,苏哲家儿子年岁不及贾珠,但也有十多岁,天资聪颖,若是能考秀才,如探囊取物。

林如海问管家:“你们家公子可预备考秀才”

管家如实道:“我家两个哥儿要是去考,早就过了,大人不许去考,说再等几年,奶奶的意思是让哥儿将来回祖籍读书。”

江南一地文人荟萃,学风比京城好很多。京城里的读书人,大部分想着钻营拍马,谋算前程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