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7章(1/2)
第207章
林如海已经把话说得很分明,这件事情面上的原因,说得冠冕堂皇。】
粤海将军家的老母亲病重
但凡对粤地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明白。
粤海将军本人出了岔子,粤地政局不稳,迫切要和朝廷定下的贾探春成亲稳固势力。
朝廷和粤海将军都很需要这场婚事,粤地新通两个港口,据说圣上还想辟出几个新码头。
朝廷不想粤地乱,准备继续扶持粤海将军,他家小儿羽翼不丰,只会更加依傍朝廷。
贾探春这桩婚事,说起来好听,不像前世因为战败和亲,满身屈辱。
当下性质也与和亲差不多,嫁过去却不知是凶是吉,是福是祸,当朝廷维稳的棋子。
但一块肥肉,总有人虎视眈眈,单凭着朝廷收到的消息。
自从粤地港口日渐繁盛,倭寇匪患一年多过一年,皇帝陛下当下顾着北面,只想着那边山高路远,一时间来不到京城。
纵使海上的寇贼不至皇城
南方的百姓又当如何
贾敏不由冷笑道:“遣妾一身安社稷,不知何处问将军。”
贾敏攥紧了手中的帕子:“难不成探丫头竟然有这么大的能耐”
林如海负手而立,往前踱了几步:“那是皇家的态度。”
林如海又道:“粤海将军,自然也需要朝廷扶持,不像朝廷投诚,也不知后面那个地方,会不会换人。”
粤海将军家的三儿子,现下也不过十六七的年纪。
如果粤海将军家能预料到今日,恐怕不会定下贾探春,势必会向朝廷争取一个家世更加显赫的姑娘。
可婚事早已说定,不可返回,朝廷有意宣扬,贾探春的婚期马上就定下,人还未走,各色嫁妆先行一步。
因着这一件事,林家老二的妻子程氏添了一个哥儿,家中的喜悦都淡了几分。
荣国府原本要预备宝玉的婚事,又要给老太太看病,当下宫中遣了内务府的太监来协助料理探春出嫁事宜,贾宝玉也得往后稍一稍。
探春年后就要出嫁的消息,也快马加鞭送到兴庆府的黛玉手中。
大家都知道婚事不同寻常。
像是柳姑,瑛姑她们也跟着知道了消息。
柳姑目光狠辣,一言中地说出事情的本质:“因为没有倚仗,所以只能去和亲。”
探春身不由己,还不是因为贾府没有倚仗,软柿子好拿捏,朝廷选了她,不得不去。
而女儿家不能出去建功立业,最大的用处就是当荣国府向朝廷邀功的筹码。
荣国的还满心欢喜将女儿献出去。
沾了父亲和兄长的光,略有势力的黛玉。
皇帝陛下不愿与大臣撕破脸,讲究几分颜面,不会将黛玉如此轻易指出去。
此事让众人心中最不平的还在其后。
荣国府舍了探春去向皇家邀功,皇家为着面上好看,弄一出皇恩浩荡的戏码,对荣国府二房恩赐封赏。
最后得了好处的并不是贾探春,而是富贵闲人贾宝玉。
黛玉看着家中的来信,通身不快,冷笑道:
“可笑的是,这一份功业,还算在她的父兄身上,将来嫁了夫君,又算在夫君身上。”
她替探春不值,也替出游途中遇到的许多女子不值。
三丫不太懂什么朝廷,但她也觉得黛玉说的很有道理,旁人不必说,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三丫重重点头:“没错,就像那时候,被卖的偏偏是我,钱却给旁人拿去了!”
柳姑回想自己的经历,心中也升起几分不平来:“建功立业……女子的机会寥寥,纵使有了功业,还会叫人占去,史书上随意涂抹,一笔勾销。”
柳姑先前多方奔走,就想为死去的战友正名,免得到将来,某些备用有心的人,只会说女子无用,甚至将一些莫虚名的罪名都安到女子身上。
柳姑很感谢黛玉,也羡慕黛玉,黛玉一直在写文章,听说京城里也有很多达官贵人看黛玉的文章。
如果不是黛玉把她们的事迹写出去,这一辈子,恐怕柳姑也不能为女子军正名。
所以柳姑才敦促三丫要多学子,若是能写好文章,笔杆子也能当枪。杆子用。
柳姑看好黛玉,黛玉也很钦佩柳姑,有胆魄,不服输,虽说上了年纪,不像贾母那种老太太图安逸,活到老学到老,永远乐意接受新鲜的东西。
柳姑想要做生意,黛玉很想帮她一帮,黛玉一直靠着家中人脉,唯有柳姑瑛姑与林家没多大的关系。
她不想靠着一直只搭着林家这条线,也想慢慢扩展只属于林黛玉的人脉。
如何又会错过呢
黛玉主动去找柳姑,说明来意:“我想和您一起做生意。”
柳沟倒落落大方,她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,虽然些许积蓄,除去路费,本钱只够小生意。
况且她计划要去南边,但对南方一无所知,能有人指点,求之不得。
柳姑没有清高自许臭脾气,但是要和黛玉先说清楚: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