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类型 > 林如海咸鱼摆烂日常[红楼] > 第217章

第217章(1/2)

目录

第217章

黛玉半日不曾言语,一路无话。

陪先生看过街上的学子来来往往,又去常买的糕点铺子买四色点心,一老一少才慢慢回家去。

见她半日心情不曾转圜,冷先生捋着胡须:“孩子长大了,有心事啦!”

黛玉将那一碟子莲花模样的藕糕,齐齐整整的摆好,为先生奉上今年的新茶。

前儿才从云南那边送来的普洱。

医书上说熟普洱将养脾胃,先生年岁大了,便换做此茶。

丰富的阅历,自然而然让黛玉生出更多心。

遥想当年,三丫眼中满怀希冀,想要黛玉去当县令。

其实黛玉何尝不曾起过这样的心思

她也不是那等痴人说梦天方夜谭之人。

黛玉对冷先生道:“玉儿知道,我能有今日,非是因我天纵奇才,只是……只是我生得幸运,出身在这等人家,有如此父兄。”

见识越多,黛玉也越发意识到自己今日能兴办学社,广印文章,博得声名。

譬如此刻在苏家精致的老宅中,赏着院中红枫,为先生奉上一盏热茶。

并不是她林黛玉文采飞扬,聪明机敏,全然因为她的出身,她的命运。

黛玉新办的学社,哪怕只能招收百来个学生,却也能改变这百来个女子的命运。

黛玉或许有些贪心,想要的还是更多。:

“先生,我该怎么做”

老先生一向气定神闲的神情有了一丝裂缝,看黛玉一眼,莞尔道:“老头子才学有限,我也不知。”

这一句话中含着多少无奈

先生并非不想为民,只是世事无常,圣人如此。

若是圣上可靠,当年嵇康阮籍想来也不会总在竹林中弹琴喝酒

若是圣上当真为圣,父亲,哥哥又何必时刻警醒,伴君如伴虎

冷先生早就画好的航海图,为何迟迟献不上去

……

万幸,这一世林如海在官场上游刃有余。

一路上是查办了几个官员向圣上交差,但真要紧的那几个,并未伤筋动骨。

女儿的成长和忙碌的贾敏看在眼中。

黛玉长大了,不像小时候那样打扮的精致,衣着华美。

出门奔波的风霜忙碌中,似乎变得黑瘦几分。

可那神采奕奕的眸子,生机勃勃的颜色,仿佛满园的春花灿烂夺目,叫人一见就心生欢喜。

黛玉还鼓励贾敏去给学社的姑娘们讲课,教导她们料理家事,搭配饮食。

贾敏没想到,自己这一辈子,竟然也有给这么多人当先生的时候。

瞧着那些姑娘们交上来的作业,贾敏头一次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。

林如海对当下日子十分满意,真想就此告老,长居江南,奈何奈何,他还不能退,也不可退!

他看得出,妻子作为母亲还是存几分遗憾。

看着旁人家嫁女时的锣鼓喧天,眼底难免流露出落寞神情,甚至想着兴许过几年,黛玉有一天会收了心思,安心嫁人。

怎么可能呢

在空中翺翔过的鹰,如何愿意被困在金丝的牢笼

纵使将这牢笼修得再好再大。

鸟笼就是鸟笼。

林如海微笑着,反问贾敏:“这样不好吗夫人。”

贾敏沉默,虽不算坏,但却似乎也谈不上有多好,贾敏不知为何丈夫会如此开心。

“世上女子千千万,我们的女儿与旁人不同,能养出这样的奇女子,作为父亲,与有荣焉。”

或许此时候贾敏才释然了几分。

对啊!她的女儿确实是个奇女子。

又何必执着于与其他女子一模一样的人生呢

有了父母大人的支持,黛玉至此便在江南长住,没有和夫妻一起往京中去。

学社从原先只招收一百来人,扩充到三百来人的规模,还有好几处分院。

其余地方也有许多人效仿,甚至有些地方会收取部分银钱,专门教习女子,已是后话。

这一二年,黛玉给柳姑买了一艘船,她带着三丫她们出过好几回海,来往贸易,小赚了些银钱。

毕竟她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探明海道,解地方风俗,做生意反是其次。

船队休整的日子,三丫年纪轻,精力旺盛,会往江南这边来。

黛玉也曾往粤地,柳州去过几回,多为游历,大部分时候还是留在江南为先生奉老。

先生老了,走不动了,生老病死,不能免俗。

如今只能看看黛玉从外面画来的山光景致,有时候看看那些女学生的文章,打发时光。

三丫一到江南,就喜欢在书院门口当门童:“这是女子书院,男子勿入,不吉利。”

众人知她性格如此,便不与她计较,赶去遣人去喊黛玉过来。

三丫看见黛玉,眼前骤然一亮,也不玩闹了,尾巴一般跟在黛玉身后。

一进屋就掏出藏在胸襟的一个丝绸小包袱:“黛玉,我带了好东西!”

三丫兴冲冲将包袱打开,是伊利亚的信,用西洋墨水,鹅毛笔,一笔一划在羊皮上。

伊莉雅的汉字已经写的有一些样子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