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36 章(1/2)
第36章
等林之舟和梁琢回到S市,已经是2013年1月中旬了。
林之舟把自己买的椰子壳碗送了一个给母亲。走之前她就告诉母亲,自己要跟一个朋友去海边玩几天,林眠还很欣慰和支持。
至于另一个,林之舟送给了艾米。艾米一开始听说林之舟这趟度假还不忘给自己带礼物,心里是既感动又惊喜。结果看见这个椰子壳碗,顿时满脸嫌弃,不过还是仔细地收了起来。
林之舟走之前托艾米找一家雕塑工作室,让她这个外行人能够体验一下雕塑的制作流程,艾米已经给她找好了地方。
这是一个隐藏在闹市区的雕塑工作室。推开半掩的门是个曲径通幽的小院,冬天院子里其他树木都光秃秃的,只有东南角绽放着一株寒梅。
院子里有栋两层小楼,就是工作室了。走进去只见挨墙立着几个高高的木架,上面摆着大大小小的石膏像、泥塑像,下边挂着一圈圈铁丝、木锯、还有电焊枪和电焊用的面罩。地上放着几个大桶,其中一桶装了满满的泥,就像是从哪个建筑工地挖来的。房间一角还凌乱地摆了几个钢架和木架。
屋子中央有几个雕塑台,一旁还有高高低低的桌椅。上面放着还没有完工的雕塑,全都用木板托着、拿塑料布层层包裹,看不到里面的样子。
工作室的主人是一对青年艺术家夫妻,他们创作雕塑,也给想要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做培训,但教林之舟这样的外行人还是头一次。
不过他们很有耐心,教学经验也丰富。他们让林之舟先在纸上画出自己脑海里想做的东西,然后用铁丝和木条在人体架的钢筋上绑出大致的姿态。光是画草稿和制作人体架就花了一整个下午。
接着就是拿桶里的泥严严实实地裹住人体架,堆出大形来,一边堆一边用木板把泥拍实,原来这个泥真是他们从市郊挖来的。
林之舟不懂人体结构,也没有美术功底,并不指望自己能做得栩栩如生。只是按照两位老师的讲解,堆出大致形状后,再一点点地用刮刀塑形。这对夫妻在一旁指导,叫她不要过分关注某一块区域,要时不时地将泥塑来回旋转,从其他视角观察是否立体和对称。泥块干了容易松裂,她塑形时还要经常拿水壶给泥像喷喷水。每次课程结束离开前,也会用塑料布把泥像包裹住。
就这样,林之舟每周在那个小院度过三四个下午,做了将近一个月,到春节前夕才终于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雕塑作品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“老师还教我调石膏和翻模。先做好石膏外模,然后往里面灌石膏浆。等凝固了再开模,就能做成石膏像了。”
林之舟一边走,一边跟身旁的人讲自己在雕塑工作室的体验和经历,怕自己说不清楚,还用手比划了一下翻模的过程。
真正上手了,她才知道雕塑的步骤有多繁复。就说翻模,翻模前要先在泥塑上插片,再淋上厚厚的石膏。等外层的石膏完全干了,才能用斧子小心地开模,一不小心石膏就碎成了好几块。他们还要在石膏外模的内侧涂上隔离剂,然后把石膏外模粘合到一起,用铁丝固定好。最后才是往石膏模具里浇铸石膏浆,做成石膏像。
想着林之舟又补充:“我做得比较小,就翻成了石膏像。老师说很多雕塑系学生的作品是找专门的翻模师傅,翻制成玻璃钢的。”像玻璃钢这种材质她也是第一次听说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