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类型 > 林如海咸鱼摆烂日常[红楼] > 第220章

第220章(1/2)

目录

第220章

且说开女子科一事已成定局,起先亦有反对之声。

但士绅之家发觉教养女子比之教养儿子也不差,只当将女儿留在家中招婿,或是得了功名的女儿能嫁到比高上几阶的门楣。

尤其那等注重女儿教养的人家,自来就占了极大便宜,许多人家类似宁荣二府,子子孙孙贪图享乐,延请名师教导却不得,反而家中的姑娘学得二三年便榜上有名。

只要利字当头,便有人趋之若鹜,江南等地,立时就掀起女学之风。

然而时下对于黛玉等人,愈发褒贬不一,总有文章骂战。

更有恶劣之人专以黛玉写艳事,各色话本坊间流传。

当下虽然禁过,但私下难以断绝。

亦有不少崇拜黛玉的女学子,多写黛玉除魔降妖,扶危济困之事,改编成曲子,各处传唱。

黛玉自入朝堂,便是太后近臣,非她刻意巴结太后,实乃一荣俱荣,一损即损。

太后闲来与黛玉对弈,说起此事甚为恼火。

黛玉反而宽慰周太后,淡然笑道:“他们成不得大事,便只能在这等龌龊之事上见功夫。”

“我难道还怕了他们不成”

周太后在宫中如履薄冰,她也看得分明,如今能得势是几个老臣支持。

臣子有臣子的私心,如今天子年幼,内外交困,她不得不依仗诸位老臣,至于推动女子科一事,是为自己笼络心腹的最佳方式。

这世间亦有渴望建功立业的女子,只有她这个太后的位置做得稳当,那些女子才可能有出头之日。

一如多少年来,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,男尊女卑,夫为妻纲那一套,掌权者受益,受益者拥趸。

周太后不能真得罪了那群大人,但也要努力从中争一杯羹。

还好,老天送给她林黛玉这样的妙人!

依仗着夫家的封诰,怎么比得上功名加身实权在握

无怪乎武皇要称帝,可惜她周家子孙不济,根基浅薄……

周太后心头滑过许多念头,然后又道:

“这世道果然不公,若为男子便是风流韵事,若为女子便声明狼藉,若我等有一二分退缩,他们岂会罢手,只会变本加厉。”

黛玉听到此,不由失笑。

周太后纳罕:“爱卿笑什么”

黛玉拨了拨炭火,又道:“臣只是想起以前一位友人说的话,虽然粗俗,却也有趣,就是先前请命出海那一位。”

周太后会意,先前那个叫三丫的女子,非要一个乘风将军的名号,当下应该在前往西洋的汪洋之上。

又是一年童生试。

因近几年来有女子科,考棚不得不扩建,京中有许多女商户募集资金,还有些官家太太不甘其后,都想图个吉利,保佑自家女儿能中。

京城分外热闹,商贩们早早出摊,兜售各色潇湘居士的花笺,就趁着这时多赚几笔。

成绩张榜,前有人榜下捉婿,而今便兴起了榜下定媳,那些消息活络的媒婆,简直要把姑娘家门槛踏烂。

凤姐的儿子如今已有十四,这一回也过了童生,原本也能算上一个人物。

可惜这一科榜首是个十三岁的姑娘,更有几个十二岁的丫头,名次还在凤姐儿子前面。

王熙凤私下忖度,只要朝中不搞什么女子科,她儿子少说也在前十,偏生这次被那些个小蹄子压在

就算儿子得了秀才,风姐也高兴不起来,连天恶狠狠咒骂:

“好端端的丫头,却挡了我儿的道!就是一群天天作耗的蹄子妖精!”

平儿见她气性太大,一旁劝她:“前儿奶奶不是还说,林姑娘不得吗”

风姐果然现实,前儿还夸黛玉给她们女人长脸,预备这一回也去榜下为儿子物色一个媳妇。

如今只见宝贝儿子被其他家姑娘压了名词,一想到将来乡试,会试,殿试,有这些丫头片子在,她儿子上榜的机会不就少了几分

凤姐对黛玉可再喜欢不起来,咬着牙恶狠狠啐一口:“什么姑娘,一个老掉牙下不出蛋的贱货!”

平儿知凤姐脾性,便不好搭话,早知自己便不要引起这个话头。

只问一句,守在家中可怜巴巴当寡母仰人鼻息,或是像林姑娘那样在朝中当官,真让凤姐有机会选,凤姐那脾性肯定眼也不眨的选后一个。

奶奶如此,只因为不能选罢了,当下就依仗着哥儿出人头地。

要是早年王家正经教奶奶读书写字,以奶奶的身份,还能进宫当女官。

瞧原先荣国府上的迎春姑娘,谁还提她原先是守寡王妃,如今是太后娘娘跟前一等一要紧的女史大人。

就说凤姐天天在婆婆跟前伏小做低,她婆婆连在女史大人跟前说话的份儿都没有!

若奶奶也能走这条路,保管口中亲亲热热恨不得把什么黛玉,探春处得同亲姐妹一般。

这年探春进京述职与黛玉相聚一次。

粤地那边,探春许配的丈有家传隐疾,这几年已经半瘫,都是探春主事。

探春也不得不感慨,好在粤海将军府的老夫人聪明,也不顾什么礼数,先为孙儿留后要紧。

当下粤海将军府上老的老,小的小,反而指望探春撑起家业门楣。

探春到京中,自是要各处拜会故人,顺便体味一番上京新兴风貌。

如今的京城夫人,最时兴的便是扶持女学。

也就照着先前黛玉做过的款儿,挑几个贫苦人家的女儿教一教,要是教出来一两个,便是功德无量。

就算教不出来,收在家中做丫鬟也比外面人牙子买的称心。

探春难得和黛玉这个大忙人在街上闲逛,这在她们当姑娘的时候,是想都不敢想的事,仿佛在外走两圈,这姑娘便脏了臭了。

也就在京城大街,治安得力,她们才能随意走走,体味市井风情。

探春无故便说起宝钗来:“我最见不得她那样的人,最是趋炎附势,假惺惺。”

黛玉早把那人忘到犄角旮旯,记得的前年她那个小兄弟病死了,家财不知怎的都落在她手上,薛家人没要回去。

黛玉笑道:“她几时又惹了你,难得上京一回,怎么反而和她有了官司”

探春哂道:“她做事历来面上光鲜,怎么让人抓得住把柄,咱们还小的时候,是谁天天拿着《女戒》的款儿道貌岸然充夫子的。”

说罢探春露出一个嘲讽的笑容,继续道:“呵,如今她可是扶危救困帮扶女儿家的大善人。”

“若是旁人我还信,只是她……”

黛玉大约想起来,原先探春在粤地的时候,在新建海塘一事,吃过薛家和王家的亏。

她历来爱恨分明。

探春十分愤慨:“不过风使舵,为虎作伥,你信不信,如今若换一个说法,她必是冲我们发檄文最得力的一个,若像云儿,自己要去闯一番功业,我还敬她几分。”

黛玉会意,却淡然处之:“这样的人,又何止她一个呢”

她们辛辛苦苦开的路,有些人躺着就得了好果子,看到利益便如蚂蟥一样扑过来吸血。

古往今来,朝廷内外,最不缺墙头草。

但这条路必须走下去,只有女学和女官群体壮大,将来才能争取更多的利益,薛宝钗既然想花钱买名声,便让她买。

若她能长长久久做下去,也算一桩功德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