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章 刀鱼vs多春鱼(1/2)
第129章刀鱼vs多春鱼
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写到了刀鱼去刺的方法:“用极快刀刮取鱼片,用钳抽去其刺”。步悠然借鉴此法,轻轻斜切鱼肉,却并不切断,然后在这鱼片间将刺取出。实际操作时,要想去刺又不破坏鱼的外观,非常不易。
但步悠然知道,给刀鱼去刺虽然不易,但在许多江南的厨子眼里,却并不是一件多么难办的事情。比如刀鱼馄饨,就是要剔除掉每条小鱼上所有的鱼刺,只取鲜嫩的鱼肉做馅。这不仅是烹饪,更是蕴含着一种对食材的敬畏与尊重。
被取了刺的长江刀鱼,就只剩了鲜嫩顺滑、入口即化的鱼肉了。将金华火腿切沫,放于鱼身的刀痕间,再放几丝笋片和一点点猪油激发鱼肉鲜味,配点姜丝葱丝入屉烹饪。
步悠然没有在菜谱上做太多改动,基本沿用了长江沿岸普通渔家的做法。这份味道在家家户户沿用千年,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怀。能在这大洋彼岸,重新回顾这份不易再现的情感,也是件很好的事情。
做刀鱼,除了清蒸,还有一道主食是必不可少的,那就是‘刀鱼馄饨’。
刀鱼馄饨,虽然主角是馄饨,但最重要却是熬汤。
这馄饨汤是由刀鱼炒制的鱼松,配合老母鸡、蹄膀和猪骨等熬制而成,异常鲜美。
鱼松的制作绝对是门学问。它是将刀鱼在适合的火候上不停翻炒,通常要连续炒制四小时以上,鱼骨和鱼肉都变成短而密的细丝才可。
待老母鸡、蹄髈和猪骨内的胶原蛋白形成醇厚的乳白色汤汁后,倒入炒好的鱼松,开始新一轮熬制。刀鱼松的鲜美和汤底彻底融合,形成了更加美味的汤汁。这汤汁再经过过滤,就最终做成了纯白浓厚的刀鱼汤。
懂得吃馄饨的人都知道,汤是馄饨的灵魂,一口汤下去,不仅能把馄饨的味道衬托到极致,还给味觉增添了多重体验,只是那一口汤的鲜美和热度就能让人感到身心舒适。
比赛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。步悠然偶然擡头,却正好碰到了小林也偶然看过来的目光。四目相对,似乎瞬间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,步悠然在小林的眼中,看到了想赢的欲望。
他们两个都知道,刀鱼和多春鱼,是在展示两个民族的传统田园菜品。传统和创新的尺度要拿捏的极为精准,稍有差池就会让人感到不适。
对于这道菜,小林使用了和步悠然一样的策略,那就是还原传统本身。他没有进行过多改良,而是把最传统的日式炸多春鱼和多春鱼鱼籽寿司搬上了餐桌。
多春鱼最珍贵的是其鱼卵。它体内四季都有卵,但春季在海边河口处产卵的期间,因卵多肉嫩,被认为是最佳的食用期。
所有材质,小林都层层把关,追求极致。顶级寿司米,蒸出的米饭软硬适度,香气扑鼻,为这道寿司提供了最美味的基础。而寿司海苔是特殊烤制而成,保持了海苔的自然鲜香,入口极致,回味鲜甜,且柔韧适中,容易咀嚼,口感极佳。此外,寿司醋和调料等均为顶级。
最重要多春鱼卵更是绝对新鲜,且颗颗饱满,Q弹剔透。菜品虽然只是日本家家都会做的鱼卵寿司,但小林追求的品质,却是独一无二的。
很多汤料的熬制都是比赛前完成的,此时二人只是把菜品最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。经过一番烹饪,第一道菜即将端上餐桌。
评委们都在期待着这场东方菜品的PK。对味道的好奇为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相对于多春鱼卵寿司和炸多春鱼,步悠然的刀鱼显然显得更为神秘。毫不客气的讲,清蒸刀鱼和刀鱼馄饨,若不亲自跑趟江南,是无法尝到正宗味道的。
也正因为神秘,食客们对步悠然的菜品有了更多好奇和期待,同时,也多了一份苛刻。
一个金发女郎看着眼前的菜品说道:“这就是刀鱼吗?听说当地人吃刀鱼,是用舌头慢慢剃刺的,就像品酒一样,享受那种一点点融入味觉的口感。对于这样的食物,我是该品尝还是放弃呢?”
“或许你可以尝尝,菜品介绍上说无刺,大概剔除了吧。”
“那我该相信厨师的剔刺技术?”
“那不然呢?你看这碗馄饨,鱼肉可是像馅饼那样被包在里面的。如果有刺,不是后果严重?”
在怀疑中,金发女郎没有彻底放下警惕,她拿起小勺,保守的乘起一勺馄饨汤,漫不经心的放入了口中。
汤汁慢慢滑入口里。味道开始逐渐蔓延。就在几秒之后,金发女郎的突然眼前一亮,神情出现了惊讶的转变。这汤……也太好喝了。
她顾不得多想,立马乘起一颗馄饨,连同汤汁一起送入了口中。刺?她没有感受到一点点。融入口中的都是细腻Q弹的鱼肉,在汤汁的衬托下,简直让鲜味达到了极致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